别 名:《鸣梁》《海战鸣梁》
导 演:金韩民编 剧:全哲洪 金韩民
年 份:2014 地 区:韩国
语 言:韩语片 长:109分钟
上映日期:2014-12-12
类 型:剧情 动作 战争 冒险
剧情吧注:鸣梁海战影评 话说本人非常之懒,看了《鸣梁海战》之后却第一时间想写评论,还怕别人抢在了前头。第一是本人成功被洗脑,认为李舜臣是一位不世出的大英雄,军事... 详细介绍
鸣梁海战影评
话说本人非常之懒,看了《鸣梁海战》之后却第一时间想写评论,还怕别人抢在了前头。第一是本人成功被洗脑,认为李舜臣是一位不世出的大英雄,军事天才,用兵如神,指哪打哪,拯救民族于危难之间。二是我怕别人抢了我的标题,“今臣战船,尚存十二”,写文章最令本人头痛之处莫过于起标题了。这八个字是李舜臣在朝鲜水军已经被打得七零八落时临危受命,面对日军敌我力量悬殊之际写给朝鲜国君李昖的请战书。意思是尽管敌人有330艘战船,臣还有12艘船,尚且可以一战。换句话说臣战死也是愿意的,却绝不可不战而弃。这八个字写得不卑不亢,连个感叹号都没有,却能与三国诸葛亮的“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相媲美。忠勇二字,尽包含于其中。
据说在今天的韩国海军军官学校宿舍墙壁上悬挂着这句标语。电影上映后这八字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代表了一种背水一战的精神。
这八个字不用翻译,李舜臣写的就是汉字。别看人家是武将,文化水平可不低,经常与明军大将陈磷邓子龙等人互通文采,写写诗拍拍对方马屁什么的。看似悲壮,却又暗戳戳的隐藏着霸气。这场12对330的看似不可能的战役,换别人可以不打,但李舜臣却是不可以不打,打了还一定输。片子上映之后听韩国历史学家的讲解,才知道李舜臣向来是以不打无准备之战著称,发明了龟船说明的他是个技术控,朝鲜水军也在武器装备军事素养上优于日军(单指水军),正所谓功夫都在战场外,李舜臣此前与日本水军交战从未尝败成绩也是这个道理。但鸣梁一战他却是丝毫没有把握。这是李舜臣被罢免之后的复出之战,也是他本人打过的最没有胜算的一场战役。
下面进入正题,战役究竟是怎么打赢的?
按照我在影视剧和杂书影响下的浅薄历史观,朝鲜战争是日韩中三方在十六世纪打得一场不明不白的战争,其不明不白程度仅次于二十世纪朝韩美中在同一地点打的那场战争。最终三国遗留下来的民间历史观也是泾渭分明。韩国人希望相信是不世出的李舜臣和朝鲜义军(人民)拯救了国家,尽管朝鲜正规军毫无战斗力(这个他们认了,不得不认)。日本虽是战败一方,但将战国积累起的能量和武士精神弘扬到了九州国外,名将功垂千秋。电影也没有把日本人描写得一无是处,其中日本水军大将来岛通总跳上李舜臣的战船,深重数箭后被斩首而死,尸身矗立仍紧握战刀,那一幕的悲壮之情风头甚至暂时盖过了李舜臣。当然我军的伟大必须同时建立在敌军勇猛基本上的,这不是历史而是影视创作的基本原则。不过说到底,《鸣梁》这部电影,跟明军——中国人没什么关系。
尽管许多中国明史爱好者固执地认为,朝鲜战争纯粹是中国人本人大无畏的国际主义(宗主国)精神,帮朝鲜人打赢的(小case)。他们看了此片心里大概有百个不甘不愿。
但,韩国人不这么想。他们就是要把鸣梁这场规模并不大的战役塑造成改变战局的胜负手,“没有鸣梁就没有今天的韩国”(崔岷植语)。他们就是要把鸣梁神话冲出亚洲成为可以媲美古代希腊打败波斯人的萨拉米斯海战一般以少胜多的人类海战之最,来弘扬他们的名族自尊心和荣誉感。关键还就在这场战役——还真跟明军没什么关系。的确是李舜臣他一个人打赢的。事实上,鸣梁在日本和明军眼中的实际意义要远远小于它在朝鲜人眼中的象征意义。李舜臣借此华丽复出,大大鼓舞朝军士气,但真正的硬仗还在后面要打,而且必须是和明朝水师一起打。要说意淫和精神胜利法这种东西,当然不是韩国人的专利,《明朝那些事》这套书洋洋洒洒,说了那么多名将名臣照耀华夏的璀璨巨星,但写到日本战国一句“日本……转瞬之间冒出几十个大名,什么羽前羽后,越前越后,看起来好似辽阔,其实许多地方就是个县城”,不瞒你说,看得我心里特别舒坦,不舒坦你就不是中国人。正如习主席曾引用古训“善邻乃国之宝也”,不善邻却是精神胜利法之肥沃土壤。不论是三国人哪里人,哪里都是一样。半斤八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