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缘分影评(2)
邵氏出品的《缘份》(Behind the Yellow Line)(1984)是一部青春可人的爱情电影,如今的爱情电影实在难以找到这份纯真,电影散发着清新与喜剧的气息,没有半点沉重,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八十年代的地下铁。当陈百强未唱「地下铁碰下她」的时候,在《缘份》里头就已经上映了一幕地下铁的三人行。碰上一个她算少了,张国荣碰上了两个她。
粒粒皆星
1984年拍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巨星的少年时,梅姐是1982年的新秀冠军,张曼玉是1983年的香港小姐亚军、而张国荣在1984年唱了一曲《Monica》,出版了专辑《Leslie》,收录了与梅姐合唱的《缘份》,这首歌唱得街知巷闻,如今真是要向这两位一代巨星说一句「你我相隔多麽远」。转眼间,已经是接近三十年前的电影。梅姐与哥哥去了仙游,至於张曼玉的电影量也减产了很多很多。谁会想到1984年的公子哥儿、花痴少女,后来都成为了影帝与影后。它纪录了一个时代,同时也值得现代的爱情故事借镜。
《缘份》为梅艳芳带来了第四届香港金像奖的最佳女配角的奖项,在戏中的梅姐可谓是坏女孩上身,身上有股反叛的基因。当时梅艳芳也只是个二十一岁的小女孩,但在戏中的确很抢镜。可怜的是张国荣从开始就面对着她的作弄,被误会、被取笑。正所谓打者爱也,梅艳芳演的Annie就为大家示范什麽叫做「玩者爱也」,饰演一个玩世不恭的富家女。从第一幕开始她就一直玩弄着张国荣演的Paul,不知不觉就爱上了他,并暗中保护他。然而哥哥喜欢的不是她,而是懵懂少女张曼玉。又或者是那些年《Monica》唱红了,据说本来角色的名字叫做Dion,顺利成章张曼玉就成为了哥哥的Monica女神了。
香港地铁的公关电影
且看电影的英文名字《Behind the Yellow Line》也大概会估到戏里与地铁有关,在新开通的地铁内,我们看到一对小情人的相遇相识,地下铁碰着她不只是歌词,更是宅男的梦想。当一对小情人发生了小插曲要玩《缘份》的追逐游戏时,香港地铁就大排用场。在大众的运输工具中,地铁在当时应该是新潮之物,从一个线到另一个线,描述了一个都市的故事。基层的打工仔女赶上班,因为缘份天使的守护而遇到另一半。从售票机、闸机、车站大堂、储值票,有没有勾起一些熟悉的记忆。至少,八十后青年还是有坐过是戏中一样的列车、也有用过储值的月票。
地铁是戏里的主轴,在车厢内小伙子遇上了女神、同时也遇到了生活里的「瘟神」,但在最后关头「瘟神」变成了天使。在结尾中主角们以玩《缘份》游戏为乐,在限时内找到对方就是胜利,地铁可到达之处真是多。1984年地铁只有观塘线与荃湾线,所以在戏里我们看到彩虹站、蓝田站与红彤彤的中环站。如果换转今日一对恋人要玩「缘份」的话,就加大了难处了。过去三十年,地铁增加了五条路线,还别忘记了两铁合并的事情,至少是增加了八条线。版图从北到南,从新界到港岛,过多几年还有南港岛线与沙中线。幸好,哥哥与曼玉身处在那个时候,不然这段缘就会给灭了。
牺牲的精神
因为时光的洗礼,《缘份》已经成为了经典。一段巨星们之间的三角恋,既搞怪又无谱,话虽如此这部电影还是有光彩的。除了发掘了新星之外,影片还是一部低成本的制作,一首接一首八十年代的金曲都套进了电影当中,感觉清新、年青。在其中的一幕戏中,更调侃了一下八三年由叶童与钟镇涛主演的《表错七日情》,具有邵氏自家制的色彩与打算延续这种轻喜剧。
这段三角恋实在令到大家都辛苦,漂亮的女子总是多人疼,说的是张曼玉。她既纠结在前度恋人的感情当中,同时身边也有狂蜂浪蝶。三角恋外再展开了多角恋。对於当时一个二十岁初出矛庐的演员来说,张曼玉其实是个天真的女孩,不懂得为自己选择、飘忽,当遇到真爱时却退缩,爱得不够彻底。而张国荣演的男人正直,用心对待他喜欢的女人,是个一百分的好男人。至於梅姐的角色,宁问付出,不问回报,表面是玩世不恭,但内里用情专一。戏里的梅姐选择把一对恋人一线牵,纵使她爱上哥哥,但宁静牺牲,看到爱的人快乐。
戏里梅姐的原型与她其后的个人经历也很相似,多段无疾而终的感情,一生未婚无儿。在九十年代的《金枝玉叶2》里她同样也在戏中得不到哥哥,把感情流放在大海之中。而在这部《缘份》里,她目送着地铁的离去,看着心爱的人与另一半打得火热,也挺心酸的。
《缘份》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缘份的开始到一个结局,单纯的爱情,发至内心,一股的傻劲与天真,这才是真正的爱情电影的精神。1984年,如此美好。青春骚动,恋爱起义,争取自己的真爱。
文/Dorot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