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到建国后的第六十年,改革开放后的第三十年,农民工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了城市的新主人,新市民。本剧生动地反映了三代农民工在城市中追求梦想,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是中国建国六十周年,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重要献礼片。中国的第一代农民工,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这代农民工25 岁以前基本是在农村度过的,掌握了熟练的务农技能,但是他们文化程度较低,所以对工作的要求也不高,只要务工收入能达到他们的最低期望值就行。他们打工行为都是兼业型或季节性的流动,即使再回到农村他们也认为是理所当然。对城市而言他们是劳动力的“蓄水池”,不构成就业压力。
中国的第二代农民工出生在70年代。这部分人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有两个不同点:一是文化水平有所提高;二是他们对农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如上一代农民工。家庭特点上,这代人也与上一代农民工相同,他们大多已有子女,为了子女的教育和生活,他们的家庭一般处于两地分居状态,妻子在家务农和抚养子女,丈夫在外打工挣钱。
而第三代农民工出生在80 年代以后。与前两代人相比,这代人的文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大多数人拥有高中或职高学历,对工作的期望值相对较高。但由于是直接从学校到社会,大多数人缺乏务农经验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他们所受的教育又没有达到与城市人同等的水平,这决定着他们的工作状况往往比期望的要差。
传统农民工中的大多数人进城打工基本出于挣钱的目的。但新生代农民工显然已经不再满足于此。对他们而言,城市同时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意味着发展前途。他们希望通过进城务工经商,告别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传统农民工往往怀有深厚的“乡土情结”,进城打工只是他们谋生的手段,挣了钱他们最终要回到农村去。新生代农民工中很多人不会务农,对土地也没有很深的依赖,他们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农民,也难以再适应传统的农村生活,他们比父辈更希望能在城市立足,在城里拥有一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真正的生力军。
本剧看似讲述的是一个独特的市井风俗,家长里短的平淡故事,其实无意间印证着都市乃至当今中国发展近十年的发展史,平静与絮叨中蕴涵着生命的坚忍与苍凉,戏谑和纷沓中张扬着尚未燃烧殆尽的激情和浪漫,沉默与争吵中渴望着人性伦理的延承,凝望和回眸中咀嚼着人与世界变迁的沧海桑田。